石斛的原产地与药用历史
2016-04-23      来源:康美来
分享至:

 石斛药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,始载先秦时期的《山海经》。

成书于二千年前的祖国药学奠基之作《神农本草经》将石斛列为上品,并记载:“石斛味甘,平,主伤中,除痹,下气,补五脏虚劳,赢瘦,强阴。久服厚肠胃,轻身延年。一名林兰,生山谷”。 

五代十国时期《日华子本草》记载:“石斛治虚损劳弱,壮筋骨,暖水脏,益智,平胃气,逐虚邪”。

南朝梁代·陶弘景《名医别录》曰:“石斛生六安山谷,水傍石上,七、八月采茎,阴干”。 《名医别录》 明确表示石斛产地为六安山谷,即霍山。隋末唐初甄权《药性论》记载:“益气除热,主治男子的腰脚软弱,健阳,补肾积精”。意思是补益精气而消除烦热,主治男子的腰脚酸软,补充肾阳,使整个肾脏系统得以补养,使气血、精神等充足。

唐代开元年间道家经典《道藏》更是将铁皮石斛作为中药的九大仙草之首,与人参、深山灵芝、冬虫夏草等相提并论。

《本草图经》记载:“石斛,今荆、湖、川、广州郡及温、台州亦有之,以广南为佳。多在山谷中,五月生苗,茎似竹叶,节间生出碎叶,七月开花,十月结实,其根细长,黄色。”
《本草纲目》记载:“石斛丛生石上,其根纠结甚繁,干则白软。其茎叶生皆青色,干则黄色。开红花,节上自生须根。人亦折之,以砂石载之,或以物盛挂于屋下,频以浇水,经年不死,俗称为千年润。”

明代名医贾九如的《药品化义》记载:“治肺气多虚,咳嗽不止”意思是石斛能够治疗肺部严重虚弱导致的咳嗽不止。

明代名医繆希雍《本草经疏》记载:“主伤中,下气,补五脏虚劳羸弱,补内绝不足,久服厚肠胃,轻身延年”意思是铁皮石斛治中焦脾胃受损,降气,补五脏虚弱和血、精、津的不足,主治脾胃受损或功能虚弱,长期服用可增强脾胃功能,从而使人身体灵活,免疫力增强,延年益寿。

明代医学家李中梓《本草通玄》记载:“甘可悦脾,咸能益肾,故多功于水土二脏” 。意思是“甘甜的药性有益于脾胃功能的增强,咸的味道能够补益肾脏系统,因此最大的功效在于补益肾脏和脾胃系统。”明代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评价 石斛“除痹下气,补五脏虚劳羸瘦,强阴益精。久服,厚肠胃,补内绝不足,平胃气,长肌肉,逐皮肤风痹,骨中久冷,补肾益力。治发热自汗,痈蛆排脓内塞”。  

明代医学家倪朱谟《本草汇言》记载: 培养五脏阴分不足之药”意思是铁皮石斛是培养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肾五脏阴虚的药物。

清代名医赵学敏《本草纲目拾遗》记载:“清胃除虚热,生津、已劳损,以之代茶,开胃健脾,定惊疗风,能镇涎痰,解暑,甘芳降气,称其为滋阴补益珍品”。意思是石斛能清除胃部阴虚燥热的状况,促进体内水液的产生;对于五脏虚损和劳累所致的虚弱,用它来代替茶饮用,可打开胃口,增强消化功能,消除惊悸;治疗风寒、风热、风湿等引发的症状,能通过正气的增强来保持神智的正常,解暑,气味芳香,使人感到舒适,因此把它称为“滋阴补益的珍品。”

赵学敏《本草再新》记载:“理胃气,清胃火。除心中烦渴,疗肾经虚热,安神定惊,解盗汗,能散暑。”意思是石斛可以调理脾胃,消除胃火,增强肠胃功能。祛除心中烦渴,治疗经络和肾脏系统由阴虚造成的虚热,使神智安宁,并解除盗汗症状,解暑散热。

历代名医如华佗、张仲景、孙思邈、李时珍等都曾用石斛养生保健、做配方治病,他们都认为滋阴养生是强身之根本,补益之必须。

近代著名本草学家谢宗万赞铁皮石斛“脂膏丰富,滋阴之力最大”。铁皮石斛最补津血,它如同细雨滋润大地般的濡养人体,让脏器血液充盈,肌肤饱满润泽,充分改善人体的精神、津血、气血,还能让女性神奇般地摆脱更年期症状,让男性更加神采奕奕。民间称其为“救命仙草”。

返回列表